东乡的文化,写在羊背上,与当地的小尾寒羊逐渐融合,成了当地有名的品种。早在南北朝,已是贡品,称为“枹罕赤髓羯羊肉”,也叫“枹地羊”。《河州志》记载:“贡汤羊八十七只”。
优质的食材,给予了厨师们广阔的自由,可以煎炸烹炒炖,鲜味总有余地,一把食盐、一把花椒就可以成就一个厨师的梦想。所以,东乡的羊肉就是要囫囵下锅,讲究一个“全”字。冷水锅里,邂逅急火猛煮,最短时间锁住营养和口味。
在香味四溢的院子,客人们悠闲地喝着盖碗茶,品着果脯。这是第一道,是东乡人的待客之道。盘腿上炕,瓜子免费,茶碗不干。
漫长的岁月,给了东乡人做好一道面点的耐心。或油香、或撒子、或玉米饼、或糖包、或花卷,在东乡妇女们的手里,就成了一道道艺术。在后厨,看面团在她们手上翻转,如何拧成一朵花,如何呈现细腻的模样,本就是一种享受。这第二道,当凸显一个小而精,在挑逗你的味蕾却又不让你完全放开。
这第三道,是凉菜。凉粉、酿皮、萝卜、菠菜……你可以选一样作为开胃小食,用各种酸爽而适口的感觉告诉自己,“我马上开动了,各部门注意”,于是唇舌之间,肠胃之道,皆欣欣然。
先被客人们品尝的,却是羊的脏器,成为羊家将,主要有心肝肺肠肚腰。当地还有一种吃法,叫发子。客人的第四道菜,可以点成羊家将,也可以品鉴下发子。发子是由各种器官,经过与葱姜蒜充分剁碎,装至小碟,上锅大蒸而成。其味之鲜,当称顶峰。要先品这发子,就是让各种细腻的味道先尝,不被后面的正菜遮了光彩。
这第五道,才是全羊系列。譬如一台大戏,这时候才是锣鼓喧天,满堂喝彩的高潮十分。剥好的蒜一口咬下半边,右手的肋条放嘴边一撕,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就在升腾。是肌理的质感,是汁水的鲜香,是甘草的芬芳,是草原的恣意驰骋……所有人的兴致也随着高涨,天南海北,国事家事,纷纷说开了去,幸哉乐哉。
羊头、羊蹄被安排做第六道菜。我想总有一番道理,实际上这道菜需要酒足饭饱之后的耐心。第七道菜的主角被安排为“土豆、粉条”,由它们两位花旦加以配角成就一道道热菜,当然也有例外的——“东乡土豆片”。第八道以“土豆、玉米、豆角”为煮,小煮一份,惬意而小滋味,悠悠间让食物充分消化。
第九道菜又是小高潮,一般为鸡,多为白水鸡。“无鸡不成宴”,也是有东乡说法的。鸡,寓意“吉”,代表生活如意。一盘金黄鲜亮、油光酥软、醇香扑鼻的白水鸡上来后,互相谦让一番,免不了风卷残云。当地风俗以鸡尖(鸡尾宴)为尊,而现代人们通常要将“爪”或“翅”让与他人,或美女,或小孩,或长者总有一番尊敬在其中。
第十道菜,是家常饭,可以是手擀面、浆水面、搅团、馓饭,也可是洋芋糊糊。这种味道,是一种懒懒散散的感觉,是一种风轻云淡的触达。它是收官之意,不压过前面的浓墨重彩,不过分强调自己本身,只是在淡淡的表达,长长地挽留。
东乡全羊宴,集色香味一体,全方位触达,抑扬顿挫地迎合着人们的幸福感。或酝酿,或挑逗,或铺垫有致,或酣畅淋漓,各种味觉充分被放大,被满足。
幸至东乡,当品全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