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新中国成立至今,虽有许多特殊的关心、关爱和帮助,但由于居住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成本太高,东乡县许多群众仍然没有彻底摆脱贫困。达板小城镇建设,终于有效化解了这一扶贫难题。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脱贫实际,州县党委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抱着对东乡县当前和今后发展极端负责的精神,科学谋划,高标准设计,引进国内一流建设队伍,使达板小城镇建设成为脱贫攻坚、高标规划、快速建设的典范,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报将陆续推出《脱贫好模式》《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等报道,以飨读者。
冬日的暖阳,洒在东乡广袤的大地上。如今,沉浸在幸福中的东乡县干部群众,最爱说的话题就是——“东乡达板”。因为,东乡人民世世代代彻底摆脱贫困、实现永续发展的梦想,正从“东乡达板”冉冉升起。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东乡一代又一代干部群众最熟悉的词就是“救济”“扶贫”。上世纪,救济粮、救济款、救济衣……让群众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近年来,围绕吃饭难、吃水难、上学难、住房难、行路难、就医难、行路难、发展难等问题,数不清的扶贫项目逐一实施,让大部分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过上了好日子。
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东乡。东乡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主战场”。2020年,中华民族将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梦想,任务是艰巨的,时间是紧迫的。
回眸东乡扶贫,曾经让所有的人发出“路在何方”的感叹。
东乡县东南面的车家湾乡,在这片5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3000多名群众分散居住在30多条山岭和30多条沟壑中;只有几户、十几户人家的50多个小村子,孤零零地趴卧在山梁、山坡和山沟里。这里年年干旱,干旱严重的年份,小麦等夏粮往往绝收,洋芋等秋粮收成微薄。
这几年,尽管路通了、自来水来了,但没有支撑脱贫的产业和孩子就近读书的学校。一方水土还是养活不了一方人,群众只能靠出门打工维持生活。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发展,车家湾乡的群众只要在外面挣了钱,都会舍弃故土,到能让孩子上学的地方安家。该乡马脊梁村村民马海吉者说:“一家人一年种庄稼的收入,不如丈夫到工程队开挖掘机一个月的工钱。我们现在租住在学校附近,丈夫安心在外打工挣钱,我在家照顾孩子。”
马脊梁村3社村民马少华、马艾一布告诉记者,生活在大山里,不是地在养人,而是人在养地。搬到有学校、交通方便的地方,他们就可以放心打工挣钱,就有信心把生活过得更美好。
再看看东乡县最北面。上世纪末,由于居住条件差,无法摆脱生活困境,董岭乡土坝塬、董家岭等村的群众按照国家政策,迁移到了自然条件好的嘉峪关、酒泉、张掖等地,他们大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而龙泉、大树、沿岭等乡的上百户群众陆续迁到了他们曾经迁走的地方,如今整整30多年过去了,搬迁来的群众生活怎么样?他们摆脱贫困了吗?
2018年底,记者来到这里采访,当年满怀希望迁到这里的土坝塬村前庄社的马有布等8户群众,孤零零地住在山梁上。通过这几年的精准扶贫,虽然7公里的水泥路沿着山梁修到了家门口,自来水沿着长长的管线也引到每户,但是孩子们上学要到7公里外的赵家山小学,看病还要走更远的路。村民包阿英社为了让3个孩子读书,只好在龙泉镇龙泉学校附近的公路边租了一间50多平方米的房子陪读。到秋季开学时,由于付不起房租,乡上的包村干部们捐助代交。
包阿英社告诉记者:“一家人居住在狭小的房间内,没有院落,一出门就是车来车往的公路,我整天为孩子的安全提心吊胆。”董岭乡一位干部说:“董岭乡有300多户群众的情况和前庄村差不多,他们想彻底摆脱贫困、持续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搬迁!”
马海吉者、马少华、马艾一布、包阿英社的现状,是东乡县成千上万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我们没有水的时候,天天盼水,有了水,却天天怕水。”居住在凤山乡陈二家村的陈二洒说。原来,陈二洒新修了房子,但一场大雨将院子中间冲开了一道裂缝,幸亏发现得早,没有酿成大祸。由于东乡山区都是湿陷性黄土,像陈二洒家的这种情况,各乡镇都时有发生。搬迁到安全的地方去,是每一个东乡山区群众的梦想。
今年4月,州上对东乡县脱贫状况做全面调查时发现,仍有4000多户群众分散居住,2000多户群众处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在高高的山梁、陡峭的山坡和深深的山谷里,只有孤零零的几户或十几户人家的村子,都存在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诸多难题。这里的群众生活成本极高,脱贫难度极大,很难实现脱贫目标。
“每次来东乡,看到居住在偏僻大山的群众,就想着他们的就学、就医等问题怎样才能得到彻底解决,每次离开,我的心里都很沉重……”一位省领导这样感慨道。一位东乡县的乡长对记者说:“想到这些群众,全乡实现高标准高质量脱贫,说实话,我心里真没底啊!”
其实,这种担心是带有普遍性的。实践证明,传统的扶贫模式,不能彻底解决东乡贫困的问题,必须要有新的扶贫模式。
州委书记郭鹤立到任第二天,就深入东乡县实地调研。“走不出大山深沟,这里的群众就没有出路。”一次次的调研中,郭鹤立反复向干部群众这样说,“东乡人民要彻底摆脱贫困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要下山入川、出山进城……”通过多次实地调研,他提出了打造沿洮河经济带、那勒寺川经济带、河滩沿库经济带和以县城为中心的沿路经济带等4个经济带发展布局,为东乡县的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提出新的思路和办法。
脱贫任务重、时间紧,每一项脱贫举措必须要精准,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郭鹤立多次勘察现场,和当地干部群众座谈交流、征求意见;向国家部委和省上来东乡调研的领导汇报、争取支持;主持召开20多次专题会议,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反复论证建设方案,最后确定了在达板镇建设10万人小城镇的目标,通过实施棚户区改造、安居工程项目,安置山区乡镇中少于25户、且未纳入易地搬迁项目的493个自然社困难群众和85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
让几万贫困农民1至2年内“出山入川、出山进城”,集中到一个城镇——这是一个精准扶贫的科学模式。实践证明,这也是一个非常适合解决东乡在短时间内实现脱贫的举措。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东乡县厚重的脱贫史中,有这么一个重要的事实:达板镇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小镇,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居住在东乡县10多个山区乡镇的部分群众相继搬到达板镇居住,现在搬迁来的群众占达板镇人口的60%。
达板镇拱北滩村的马永成是几年前从山区搬下来的,记者到他家采访,从修建的房屋和院中停放的小车可以看出,一家人生活过得不错。隔壁马麻乃家的情况也和他家一样,日子都过得红红火火。
记者了解到,拱北滩村1社大概有100户人家,其中有40户是从车家湾等乡的山区搬下来的,和马永成一样,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他们也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如今,马永成和马麻乃的兄弟姐妹们还居住在大山里,马永成动情地说:“我们时常想着居住在大山里的亲人们,希望他们也能搬到达板来过上好日子。”
不久前,车家湾乡的群众代表来到达板镇,他们对达板园区副主任马玉良说:“我们入住达板镇的愿望非常强烈,大家都有一个请求,就是把300户群众一次性安置。”原来,县上计划分两批将车架湾乡的300户群众搬迁到达板镇,现在群众想一次性入住。
基础设施的改善、公共服务的提升、富民产业的培育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基本条件。对东乡县部分群众来说,只有“下山入川、出山进城”才能跨越贫困的“天堑”。
如今,东乡县的干部群众都期盼着达板小城镇早日建成!(记者 赵怀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