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华博士正在工作
她是目前可查的东乡族最早的一个博士、而且也是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理科博士。当我打电话给马建华教授表示要写写她的事迹时,她推脱再三,说自己只是众多科技工作者中的普通一员,微不足道。但我说明:“马教授,您对一个教育落后的民族和地区的意义却是巨大的”,马教授本着对民族、对家乡的责任感,热情的接受我的要求。 马建华于1957年8月出生于甘肃省东乡县那勒寺公社黑庄大队阳洼小队。1960年约7月,因为闹饥荒,跟随父母到新疆乌鲁木齐县红星公社落户。父母忙碌的身影,清贫而简单的家庭生活,周边优美的田野河流、苍劲茂盛的大榆树都是她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当家早,她作为家中长女,为父母分担家务、照顾弟妹的责任更大一些,自幼开始就要帮助家里做饭,照顾弟妹衣食,父亲耕种自家的自留地,她则和母亲负责把蔬菜卖,每天睡得晚,起得早。父母都是文盲,外公当时在沙特,她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父母为了给外公写信,带着油香等礼品去生产队找识字的人给写信的情景。她幼小的心灵就产生了:“要是有一天我能替父母给外公写信多好啊”这样的念头。她第一次感觉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也懵懂的产生了对上学的愿望。1963年8月某日,父亲带她报名上学,她清楚地记得那一天阳光灿烂,喜悦的心情至今难忘。学校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家里的家务活、自留地农活、捡麦穗、卖菜填充了她充实、快乐的每一天。她还记得小学学会写字后,父亲从此不再求人写家信了,作为父母得力的助手、优良的学习成绩,善良、勤奋的特质,得到乡亲们、老师夸赞,让父母欣喜、骄傲。 小学就毕业了,母亲觉得女孩子家上那么高的学干嘛啊不如趁早嫁人,那时带着聘礼来家里提亲的人很多。但小建华不愿意早早嫁人,她渴望学习,还是疼爱她的父亲理解女儿,说孩子能上就让她上吧。为了不早早嫁人,为了能够继续上学,她学习更加刻苦用功,她报考的是乌鲁木齐市的重点中学——乌鲁木齐实验中学,到了张榜的那天,她紧张地去看榜,发现自己榜上有名,她高兴坏了,可以继续上学了、不用嫁人了。于是她于1969年9月至进入乌鲁木齐市实验中学上学,就是今天的新疆实验中学,这是一所在新疆享有极高声誉的名牌中学,是自治区教育厅直属的首批自治区级重点高中,现已成为自治区级示范性高中、中国高中百强之一。素以名师云集、校风朴实、人才辈出著称,被社会公认为“状元之校”、“奥林匹克之校”、“名牌之校”,“疯狂英语”李阳、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尼格买提等都是其校友。高中毕业时成绩除体育为“良”外,其它所有功课均获“优”。1975年7月高中毕业,但受年代的局限,她和当时大多数的青年一样不能参加高考,而成为上山下乡洪流中知识青年中的一员,她到乌鲁木齐县红星公社二大队一小队务农。1977年底,恢复高考的消息无疑给这些热爱学习、热爱知识的青年们迎来又一春,她也积极复习参加高考。值得一提的是,刚恢复高考时,东乡族不属于新疆世居民族,东乡族的身份不能享受任何高考优惠政策,马建华就想不照顾就不照顾,不信我就考不上。她自幼就想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所以报考了一所医学院校,分数出来了,过线了,挺高的。但看着身边过录取线的同学都领到通知书报到去了,但她的通知书始终不见,她的心情既纠结又复杂,又是善良的父亲领她到招办查询,招办的人员看着穿胶鞋的父亲领着一个穿布鞋的姑娘,知道她也是农民的孩子,就帮他们查了下才知道,因为外公在沙特,并一直保持书信来往,在当时政治气候还未完全解冻的情况下有“海外关系不清”的嫌疑,被人举报了,所以不能上大学了。乌鲁木齐县教育局看到她的分数挺高的,就以委培的形式安排她到师范学校上学,毕业后到东山沟当一名老师。多少年来日日夜夜的挑灯苦读、多少次对大学梦的期盼、对白衣天使的憧憬,现在全被残酷的现实给粉碎了,一向坚强的她忍不住哭了起来。疼爱女儿的父亲也挺难受,但还是强忍痛苦安慰她,说咱是农民的孩子,有学校上父亲也高兴。她抹干了泪水,走进了乌鲁木齐师范学校,已经做好毕业后当一名小学老师的准备了。但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大约2个月后,以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一师范学校和新疆教师培训部为基础组建新疆师范大学,凡是高考成绩过本科线的学生可以转入大学部学习,因为她高考时的数学、化学都高过80分,于是就成为新疆师范大学化学系第一届学生。 1982年2月从新疆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分配至新疆农业科学院职工大学、中心实验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在新疆农业科学院职工大学任教时,由于教学效果好,连续两年在全校排名第一,评为校级“优秀教师”,担任了化学教研组长。两年后,她调到新疆农科院中心实验室从事分析测试与科研工作。从1992年11月起,她担任了无机室主任。在新疆农业科学院中心实验室时,从事分析测试与科研工作,刻苦钻研业务,分析解决疑难样品的能力、主持完成的科研课题均获好评,并获多项奖励:参与新疆自治区“七五”攻关项目“棉花降低纤维含糖量提高纤维强力研究示范推广”,1994年获新疆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红外光谱法测定甘草中甘草酸含量的研究”课题,主持完成的“棉纤维中棉蜡测定方法研究”课题,均获自治区颁发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记证书”,1994年获新疆农科院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由她负责研制的“原棉游离糖的复合降解剂”2000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马建华干一行,爱一行,勤于钻研业务,善于解决疑难问题,凭着对工作的热爱与勤奋努力,逐步从助教-讲师-实验师-高级实验师晋升到副研究员。先后获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1995年9月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选派,国家民委出资前往山东大学化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跟随著名的化学专家孙思修教授。重点大学、重点实验室、名师,都开阔了她的眼界,她利用一切时间学习这儿的知识。第二年,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现为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到山东大学招博士生,看着身边的同学很多报考了,她也跃跃欲试,积极准备,终于被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录取。 在中科院,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刻苦钻研,几乎没有休息日,使得成绩突出,在《中国科学》等国内外核心期刊 (SCI收录)发表了数篇高质量论文。1999年7月毕业,并获理学博士学位。她的博士毕业论文《醌类光合酸酶电子转移光氧化DNA的激光光解研究》经过研究所的选拔推荐、上海市等有关部门的层层评选,在数百篇博士论文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中国科学院1999年度研究生院长奖学金优秀奖。 1999年9月至2001年3月在山东轻工业学院化工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期间业绩通过山东省职称办高级职称评审专家组评审,获批教授职称。2001年4月在厦门集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集美大学位于著名的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学村,其前身是已故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18年创办的集美师范学校和1920年创办的集美学校(水产科)。马建华先后担任《有机化学》、《环境监测》、《绿色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等课程,教学中努力钻研教材与业务,广博吸收,在专业基础课《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将专业知识与学科前沿、素质教育等有机结合,从而做到了理论深入浅出,条理严谨清晰,语言通俗简洁,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课后认真解答疑难问题,对学习差的同学能及时给予帮教,她能认真批改作业,要求学生严格,但又平等真诚地对待学生,并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得到了学生的敬爱。2002年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被集美大学评为“特聘教授”。2005年负责建设的《有机化学》课程获福建省精品课立项,本人被评为集美大学优秀教师。多年来,马建华教授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均被师生评为优秀。在学科建设上,有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在学院领导支持下,积极带领教研室的老师们走出去调研、论证,为学院能顺利增设“环境工程”新专业,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工作。之后,她先后完成教学计划、大纲制定与编写“环境工程与专业实验室建设五年规划”;完成“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两个专业实验室实验项目、设备选型、经费等申购报告。 她还先后担任福建省基础生命科学教学示范中心主任、集美大学工会副主席(兼)、厦门市民族联谊会副会长;福建省、厦门市科技评审专家。先后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师德先进个人、三八红旗手;厦门市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集美大学特聘教授、优秀教师等荣誉。2012年8月在集美大学退休。现应聘在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材料系担任系主任。集美大学工会对其评价道:“马建华同志是一个少数民族女博士、教授,在教书育人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二十多年,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突出成绩,表现出高尚的师德情操,赢得了师生们的赞誉”。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女性,她代表获得省、市“三八”红旗手称号的女职工,在厦门市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93周年大会上做了主题为《感恩时代》的发言,开场白就说:“我是东乡族,1957年出生于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一个农民的家庭”“我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女儿、一个农民的女儿,能接受各种教育,从中学到大学一直享受学校的最高助学金,并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完全是由于我生活、成长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当然,我也深深地懂得,身为妇女,应该自强自立,努力学习和工作,做出成绩,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不落在男同胞之后,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为社会主义祖国做出最大的贡献。”“因为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民族素质的竞争,妇女素质反映了民族素质,妇女的发展水平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明进步程度”。她的亲身经历、坎坷的人生以及新时代造就她成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的感人事迹和朴实的语言,深深地感染了全场的人们,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衷心祝愿马建华教授在事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集美台商、海外侨胞、民主党派等各界人士座谈中国共产党90周年讴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座谈会上,马建华说,对于共产党这几十年对少数民族的帮扶,我深有体会。东乡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面,临夏回族自治州东面。以前我们那里是没有条件上学的,每家的小孩子都是在家帮忙。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关心下,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兴边富民行动”,重点扶持22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国家坚持从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因此我们有了自己的学校,小孩都能上学读书了。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成员,我能从偏远落后的地方,到现在在集美大学教书,这一切都和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的关心与帮助是分不开的。 当我问及为何能从一个少数民族农民的子女成长为一个博士、教授时,她说自己自幼性格倔强,凡事要强,别人能干的我也能干,别人能干好的,我能干的更好。作为家中长女要承担起更多的家务,白天帮助家里耕种自家的自留地,卖蔬菜、卖鸡蛋,还要躲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人,劳累一天已是很晚了,但还要点灯苦读,把当天的功课和作业做完,经常熬到半夜,有时甚至到天亮。由于家庭属于农村困难家庭,从初中到高中六年、大学四年学习均获国家一等助学金资助。在山东大学访学时,珍惜机会和时间,每天早起到楼顶学习英语,整天泡在实验室里,晚上到计算机班学习,没有周末。当决定考博士时,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指定的高等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教材,全是从美国翻译过来的,刚一读起来确实很费劲,但越是艰难,越是激起了她的好胜心,为了不影响室友休息,买了一个大帘子和一个手电筒,每晚钻进帘子里用手电照着“啃书”,每天早起到楼顶学习英语。几个月过去了,愣是把教材啃透。在中科院学习时也几乎没有休息日,才能以扎实的毕业论文获得奖学金优秀奖。 她感慨自己一生中有很多感恩的人,首先是自己的父母,说他们都是传统的东乡人,含辛茹苦地把自己抚养大,尤其是父亲,没有受传统观念的禁锢,在家庭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支持女儿上学,多少个夜晚起来看到还在灯下刻苦学习的女儿,总是心疼说:“早点睡吧早点睡吧”。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她很自豪的告诉我,她现在还能说一口流利的东乡话。最后,她给家乡和母族留下这样的寄语:“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深刻感受到,少数民族更要加紧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因为只有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振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只有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振兴每个民族,使之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只有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使家庭世世代代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较大的贡献!真诚祝愿东乡的明天更美好!”(范景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