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手工业历史悠久,在史前时期就有制陶业和铸铜业。之后,成吉思汗在征服“撒尔塔兀勒”的过程中,对征服者毫不留情的杀戮,唯独对各种工匠表现出特别的关爱,统统保留下来,为其战争和生产生活服务。西征结束后,这些工匠随军来到中国,其中一大批工匠来到东乡。这从东乡地名中就可看出,如托木池,意为铁匠;阿拉苏池,意为皮匠,今皆隶于坪庄乡;坎迟池,意为麻匠;免古池,意为银匠,今皆隶于免古池乡;伊哈池,意为碗匠;阿娄池,意为背兜匠;毛毛,意为毛毛匠,今皆隶于锁南镇;达老瓦池,意为元代镇守官达鲁花赤,今隶于免古池乡。
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民族研究中,地名是其历史的活化石。东乡以工匠命名的村落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集中。东乡的8个工匠村,现虽隶属4个乡镇,其实都分布在相邻的两条山岭上,方圆不过5里,村庄相望,鸡犬相闻。以行业作村落,形成了专业村,说明当时的工匠人数多、规模大,足可按行业命村名。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有些手工业从官办流落民间,从规模经营变为个体经营,从集中生产变为分散生产,如东乡后来的铁匠、钉匠、银匠、石匠、擀毡、织褐、皮毛、染房、油房、盐业、火药、地毡等手工业都很活跃,特别是织褐、擀毡、钉补、皮毛等,更是声名远播。
织褐子。东乡人把织褐子叫“木褐诺克”,在院子里、场台上,随便找一块空地,支起架子即可制作。毛线一般各家各户由自产羊毛捻成,东乡语叫“木褐他木”。东乡族农民几乎人人会捻。捻线工具很简单,用一根二尺长的竹棍,上端有铁丝勾,下端有木制和砖制的小纺锤,或插一块洋芋也行,捻线者一手拿装毛竹篓,一手续毛,均匀地转动线杆捻线。褐子纬线有400根、800根、1200根不等。东乡褐子有灰色、黑、红等天然色,还可染成各种色彩的图案。用褐子做成衫、裤、被面等,用精洗的褐子做制服、大衣,显得美观大方,挺括厚实,毛感很强,既暖和,又漂亮。人们评价东乡褐子说:“织工精细,洗染俱佳,赛过呢子”,远销兰州、陕西、宁夏、新疆等地。
擀毡。走进东乡人家,家家户户炕上铺着无经无纬,整洁朴素,美观大方的毛毡。制毡是东乡族传统手艺。毛毡有沙毡、绵毡,用秋天的羊毛织成的绵毡最佳。大小规格,通常有四六毡(宽4尺,长6尺),五七毡(宽5尺,长7尺)、单人毡、礼拜毡等,颜色分为白毡、花毡、红毡、瓦青毡,还可制成毡帽、毡鞋、鞍鞯等;制毡工具有弹弓、竹帘、柳条等。工序有拣毛、弹毛、成形、擀、洗、搓边、整角。有的擀毡工匠设计出各种典雅的图案,有“牡丹芍药”、“红杏闹春”、“松竹图”、“清水远山”等。东乡县南北二岭、龙泉、董岭一带的毡匠最为著名,活跃于陇上口外。东乡出产的大绵毡,因洁白、绵软、舒适、匀称、经久耐用,美观大方而享誉西北各地。美国人罗伯特·路威在《文明与野蛮》一书中记载的中亚制毡方法与东乡撒尔塔人如出一辙:“常群聚成一园群,中间堆置羊毛,用长杆扑打,然后撒成小块,铺为两层,浇水使透之,以席卷之,席外绳捆。于是分为两群,各有十人光景,对面而立,甲方用右脚把席卷踢向乙方,乙方企踵以接,重复踢回来。如此踢来踢去,约费一小时半,然后解开捆席的绳子,再由妇女捶打三小时,毡子才告成。”
东乡人与中亚人使用的工具,进行的方法完全一致,表明技术和文化的传承关系。
钉匠。钉匠是指专门钉补细瓷、眼镜的手工业者。东乡县锁南坝的钉匠很有名气。元、明、清、民国时,在偏远的大西北,瓷器、铁器很少,也很名贵。锅碗茶具等细瓷家什破了常送到钉匠处钉补。钉补工具有小火炉、金钢钻、小铁捶、小铁砧等。看钉匠工作,就象看一场精彩的艺术表演一般。右手拉起风箱,炉子里蓝色的火苗,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拉金钢钻时富有节奏,悠然自得,不一会好象变魔术一样将破瓷,眼镜修补完好,金光闪闪的蚂蟥艺术地点缀在瓷器眼镜上。
毛毛匠。东乡人将专门制作皮革的人叫毛毛匠。制作者先要熟皮。熟皮工艺有揉制法和酿制法。揉制法即将皮洗净、茯茶泡制后生挼致熟;酿制法即用硝和药水浸泡半个多月致熟,然后仔细刮去板皮上的肉、油,再裁成皮袄、皮大衣、皮鞋、皮帽之后进行缝制,还可搓编成车马挽具、皮绳等。此类手艺,至今仍是东乡群众生财致富的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