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中宣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主题采访活动记者一行走进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
布楞沟村是我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是甘肃省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最难啃的硬骨头”。布楞沟,是东乡语“悬崖边”的意思,它的名称折射出了布楞沟村自然环境的严酷恶劣和群众生活的艰难。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翻山越岭,来到海拔1900多米的布楞沟村,入户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总书记殷殷嘱托。
如今,水引来了,路修通了,当年的吃水难、行路难、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增收难,得以明显改变。七年过去了,布楞沟村在产业、生态、交通等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被贫穷捆住手脚的乡亲们,轻装上阵,奔跑在致富路上。
据东乡县副县长马忠山介绍,布楞沟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的同时,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富民产业等也是在大力发展。2013年,布楞沟流域整体连片扶贫开发工作实施后,一条20公里平展展的水泥路,将村子与大山外的世界连接起来。自此,村民们告别了出行难、行路难的困局。同时,随着东乡县中西部农村人饮安全工程的实施,布楞沟村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
“这次到布楞沟,去看了养殖产业园和生产木耳的车间,采访中了解到,回来工作的都是些返乡青年,正因为近几年布楞沟大开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给这些青年提供了很多就业的机会”。中国青年报记者马富春在参观完布楞沟产业扶贫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道:“青年们的到来,也是布楞沟未来发展的希望!”
产业扶贫是布楞沟发展的基础,教育扶贫也是扶贫的一项重要任务,几年前,布楞沟小学还是一所简陋的山区学校,教学设备陈旧,三间破败的平房、一张凹凸不平的水泥乒乓球桌是学校的全部家当。如今,崭新的二层教学楼拔地而起,电脑室、实验室、图书室等一应俱全。每个教室都配置了电脑,能上多媒体课,体育设施的配置也很完善。
据悉,布楞沟村在2014年底已实现整村脱贫,人均纯收入达到3419元,截至2019年底,人均收入已达到了7218元。今天,眺望布楞沟村,山顶上已种下一排排树苗,山腰上层层平整的梯田缠绕,山脚下50多座新盖的红砖灰瓦房拔地而起。布楞沟,这个悬崖边上的“六难村”,完成了向美丽乡村的蝶变,在实现全面小康的伟大征程中,奋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