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占荣,男,现年82岁,东乡县河滩镇河东村七社人,1951年夏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11月,以第47军第140师士兵身份赴朝作战,1955年7月复员,复员后,曾在修建东乡东干渠时任民工队长。近日,记者到他家中采访。
让我们再把镜头聚焦到60年前志愿军的身上
他们是一群普通的士兵,在祖国最需要他们的时候,挺身而出;他们不会因为没有足够的食物、精良的武器而抱怨,更不会因为没有铺天盖地的空军、炮兵火力支援而拒绝战斗。哪怕是长津湖畔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哪怕是上甘岭火与钢铁交融的烈焰,他们永远会抱着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信念。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奋战,戳穿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了正义与和平,他们血洒朝鲜三千里江山,用勇敢和信念铸造起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今年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胜利停战60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记者探访了东乡县河滩镇82岁的老战士宋占荣——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7军140师步兵、第三批入朝的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回首60年前战火纷飞的岁月,往事竟是那么清晰,历历在目。他深深地怀念那段血与火的光荣岁月,深深地怀念长眠在异国他乡的战友,深深地祝福伟大祖国永远和平安定……光荣加入志愿军。
上午,冒着蒙蒙细雨,记者来到东乡县河滩镇。宋占荣虽然已入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走起路来仍然带着军人的身姿。“当时加入抗美援朝志愿军,必须要进行严格的政审,我能被选中,是很光荣的事”。回想起当时入伍时的情景,老人显的激动不已。1951年夏天,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推进,全国各地的年轻人积极响应,纷纷报名参军。在这一热潮中,临夏有许多年轻人亦积极报名,可是最终只有极少数被应征入伍,家住永靖县河西乡河西村、年龄刚满20岁的宋占荣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当上了第一野战军11师一名步兵。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驻地为临夏的11师积极请求出国参战,打击美国侵略者,中央批准他们的请求,抽调一个营加入志愿军行列,这也是临夏驻军中成建制参加抗美援朝的唯一部队。当时,宋占荣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他被编入志愿军第47军140师。在当时来说,能加入志愿军赴朝作战是每一位军人梦寐以求的事。
接到通知后,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当即和其他战士一样咬破手指写下了“听毛主席话,捍卫国土”字样的血书,临走时全村人给他披红戴花,一直送到了村口。
“为了能适应朝鲜那边的战斗环境,我们先后在临夏市蝴蝶楼、兰州拱星墩飞机场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实弹训练。”老人回忆道。他告诉记者,入伍后,部队给他配发了铁把冲锋枪,对于一名新兵来说,是很羡慕的事,由于当时国内弹药急缺,实弹训练时,每人每天只配发3发子弹,所以射击时只能点射。
没到一线参战十分遗憾
1952年夏天,宋占荣所在的部队接到通知要赴朝作战,接到命令后,宋占荣和战友坐着汽车从兰州出发来到西安,后又改乘闷罐车到了吉林安东(现丹东市),于11月从安东进入朝鲜境内。“当时我们没有制空权,怕遭美军飞机轰炸,火车只能晚上走,不知走了几天几夜,到了目的地后,连个东南西北都片不过(不懂)。”宋占荣回忆道。
来到朝鲜后,他才知该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保卫朝鲜义州军用机场。该机场位于朝鲜与中国边界鸭绿江东岸附近的平安北道,机场西北侧距离中朝边境只有2.5公里,是朝鲜距中朝边境最近的空军基地,飞机场依当地山势而建,十分隐蔽,在机场东南面的山体中修筑了庞大的地下飞机机库。
宋占荣说:“白天除能看见跑道外,所有飞机都隐藏在防空掩体内,而且飞机场最外围是一线作战部队,其次是他们所在的保卫部队,再是机场地面部队。由于此时战争已进入后期,不像起初那么残酷,很少有敌机前来轰炸。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白天100米设一个双岗,晚上20米设一个双岗。”
“我们每天的主要任务是除了抢修被敌机炸毁的外围通道外,就是政治学习,没有打过一场像样的战斗。我当时十分羡慕在一线作战的部队。”说起当时的情景,老人显得很遗憾。
“那你们当时的吃住情况是否很艰苦?”记者问道。
“我们的情况比一线部队要好很多,我们的驻地有简易的平房,也有在树林里搭建的帐篷,白天执勤,晚上休息。伙食也可以,不时还能吃到些蔬菜。”
“我们当时有27个军轮番上,让美帝国主义晕头转向,今天和这个部队打,明天和那个部队打,最后打输了还不知道我们部队的番号。”说到此处,老人脸上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战地来了家乡慰问团
虽然,宋占荣入朝作战只待了半年时间,但在朝鲜作战的这几个月内竟然能碰到家乡的亲人,这对他来说连做梦都不敢想。就在入朝后3个月的一天,来自家乡——东乡县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马绍文来到他所在的部队,慰问了他和战友。“我们和朝鲜唇齿相依,你们要发挥不怕死的精神,狠狠地揍美帝国主义。”马绍文的一席话激发起了所有战士的爱国热情,大家高声唱起了《打败美帝野心狼》这首歌曲。回想当时的一幕,宋占荣至今对马绍文的讲话影响深刻。
从1951年3月至1953年10月,为鼓舞前线士气,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都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运动。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运动委员会)决定,组成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和朝鲜人民。依照抗美援朝总会的指示,慰问团每到一地,即首先慰问朝鲜人民和人民军,再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慰问过程中,慰问团又分成若干个慰问小组,前后深入到前沿阵地和分散的后勤部门,基本上做到了“人人见面”。宋占荣所在的连队,基本处在后方,所以慰问小组来到他们连队时,并没有在防空洞内进行,而是在空旷的平地上进行了慰问。“当时一是为了考虑慰问组人员的安全,二是慰问小组一天要慰问好几个连队,日程很紧,所以整个慰问活动只进行了短短十几分钟,先是马绍文讲了话,再下来部队首长讲了话,最后慰问组演了自编的小节目。慰问活动结束后,演员们连妆也没有卸,又赶到下一个连队慰问。不管怎么,能在那里听到乡音,我内心的激动无法抑制,眼泪不停地流。”说到此处,宋占荣眼眶有些湿润。
倾听战友讲述被俘经过
虽然宋占荣在朝鲜没有参加什么轰轰烈烈的战役。但他时刻关注着其他战友们的事迹。他告诉记者,有一次,他们连队来了一个汽车兵,向他们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这位汽车兵叫周光富,当时在一次战斗中被俘,美军为了攻破他们的思想堡垒,在其营地院内扎了3个大彩门,一个通向台湾,一个通向美国,一个通向大陆,并对每个战俘说,只要选了美国和台湾,他们都会送其到所选的地方去生活。然而,不管美军怎样做思想工作,周光富依然选择了回国。
“如果你当时被俘,你会怎样做?”说到此处,记者突然插话向宋占荣问道。
“我当然选择回国呀。当时那位战友给我讲述他的故事时,我就暗下决心,如果自己不幸被俘,也要向他学习。不管回国后咋样,但这里毕竟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有家乡的亲人在等着我回来”宋占荣语气坚定地说道。
半年后,宋占荣光荣回国。在临夏军分区休整,期间参加了剿匪。1955年复员后,被安排到了永靖县人武部。
采访结束时,记者深切地感到,这不只是一位老兵的战争记忆,更是我们家国的记忆!正是这些最可爱的人,用青春、鲜血、生命和忠诚,铸就了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一座永恒的不朽丰碑!(马龙 马廉朴 郭得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