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乡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任务来抓,按照“劳务餐饮做基础、畜牧产业为支撑、林果旅游创新路”的产业布局,狠抓政府引导、群众参与、金融扶持、外力注入等关键环节,引导群众走出了“挣枸杞钱、发餐饮财、兴两羊(洋)业、走劳务路、帮贫困户”的产业精准脱贫路子,进一步强化了群众脱贫的产业支撑,夯实了脱贫攻坚基础。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1.突出规划引领,产业思路布局更加精准到位。我们坚持谋划先行、规划引领,紧紧围绕脱贫小康总体目标要求,立足县情实际,研究确立了“教育生态打基础、解难盯住水路房、羊(洋)果劳务育产业、餐饮旅游创新路、流域推进求突破、力争同步进小康”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思路,制定了《关于加快特色富民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东乡美食餐饮业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意见办法,全面打造促进农民增收“七个一”(每个乡镇每年要打造一个种植示范村、一个规模养殖村、一个劳务技能专业村、一个特色林果村、一个美丽示范村、一个贷款信用村,条件具备的乡镇打造一个旅游村)工程,全力推广了“黑红枸杞+传统两羊(洋芋)+餐饮劳务+培训输转”的产业模式,选定了东乡两羊(洋芋)、餐饮(劳务)、林果名优特产品名片,进一步明晰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重点。比如,今年我们围绕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目标,提出实施了“155”产业增收工程,按照“围绕主导产业、群众选择项目、以奖代补扶持”的原则,对2018-2020年全部贫困人口按每户2万元的扶持标准,落实菜单式到户种养增收以奖代补政策,解决部分贫困户因期待落实更加优惠扶持政策而不愿脱贫的问题。
2.创新产业模式,养殖业组织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养殖作为我县的传统优势产业,我们致力于做强养殖业,注重提高养殖业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通过扶持修建暖棚圈舍、扶持发展规模化养殖场等有效措施,群众养殖积极性不断增强、养殖效益稳步提升,2017年共修建暖棚圈舍2129座,扶持新办养殖场16家(累计达到127家)、发展养殖大户220户(累计达到4330户),全县羊饲养量达到160万只、出栏91.5万只,牛饲养量达到6.9万头、出栏1.8万头,畜牧业产值达5.3亿元。同时,结合世行六期产业扶贫试点项目,积极探索发展模式,推广“合作社+农户”方式,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提升羊产业效益。比如,汪集镇李家沟畜牧养殖合作社就是按照“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的原则,实行“五个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培训、统一采购、统一防疫、统一销售),通过合作社扶持带动,2017年入股社员户均分红5万元左右。
3.坚持试点推广,特色林果种植产业进一步得到提升。林果业方面,我们紧紧依托传统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啤特果、大接杏、花椒、核桃等特色林果,截至2017年底,全县林果栽植面积达到8.74万亩,其中花椒3.52万亩、产量365吨、产值1440万元,唐汪大接杏1.5万亩、产量2800吨、产值790万元,啤特果1.68万亩、产量9800吨、产值1350万元,其他林果种植2.04万亩,林果业已成为部分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今年全县计划栽植经济林0.94万亩,其中在龙泉镇老庄村、大岭村栽植啤特果、花椒、软儿梨等经济林1500亩,锁折路沿线栽植油桃、白凤桃等经济林200亩。种植业方面,依托“三变”改革,积极调整种植结构,试点种植特色经济作物,目前全县推广全膜玉米33万亩、脱毒马铃薯30万亩,建立百亩种薯扩繁基地5000亩;百合、当归、黄芪、藏红花、板蓝根、黑枸杞等特色种植在我县试种成功,其中县内推广种植黑红枸杞3397亩,当归和党参600亩。今年计划投资669万元,实施脱毒马铃薯品种改良,对12580户建档立卡户提供每户500元的脱毒马铃薯种子,解决籽种退化问题。比如,2017年在董岭乡董家岭村试种百合43亩,亩产2500—3000斤,每亩收入24000元—29000元;在关卜乡种植当归约500亩,亩产1000斤,每亩收入5000-8000元,除去相关费用每亩实际收入约2400-5400元。
4.实施走出战略,餐饮劳务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餐饮业方面,充分利用渗在东乡人骨子里的美食基因和经商天赋,立足走出东乡富东乡,探索提出了“脱贫增收走出去工程”,实施了东乡美食餐饮业“百千万亿”工程,目前在省内外筹建东乡美食餐饮业协会17个,在县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等担保平台注入担保金1800万元,发放优惠贷款1443万元,2017年在外新开办餐饮700家以上(累计达到2449家),餐饮从业人员近3.5万人,全县餐饮劳务创收近5.5亿元。劳务业方面,针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不高、又急于打工挣钱的实际,按照“培训一人,输转一人,脱贫一户”的思路,采取先培训后输转的方式,创新提出了既打工又学技术的“带薪在岗实训+创业”、东乡美食餐饮驻村培训和“汽车驾驶B照培训”等一系列扶持措施,综合运用资金扶持、宣传引导和待遇激励等手段,鼓励他们学技术、走出去、谋富路,全县参加“带薪培训”900多人、汽车驾驶B照培训1100人,输转劳务6.9万人次(集中向厦门、广东、南京、浙江等地组织输转1541人),实现劳务创收11亿元,人均劳务收入达1.6万元,其中输转贫困户劳动力1.28万人次。
5.积极引进助力,农特产品搭上了电商扶贫快车。我们紧紧围绕“东乡手抓、花椒、大结杏、油炸食品、洋芋”等特色农产品,充分发挥绿色、环保、无污染等优势特点,注重品牌效益,积极引进省内外网络销售平台,通过中石化公司定点收购、京东商城网上众筹活动、阿里巴巴阿里拍卖平台,拓宽了农副产品外销渠道,开启了电商扶贫工程。特别是,今年县上将积极筹措项目资金,建成全县电子商务中心和企业孵化园,争取创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更加有力地助推脱贫攻坚。比如,2017年在东乡县举行了“东乡贡羊”京东商城网上众筹活动,实现销售额100万元。
6.挖掘自然资源,旅游产业开发实现了带动发展。坚持把旅游产业作为带动群众增收的新支撑,推进落实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与省公航旅集团签订了全域旅游合作协议,在东乡县成立了注资2亿元的项目公司,东乡旅游文化开发项目正式启动。通过举办节会带动乡村旅游扶贫发展,2017年成功举办了唐汪杏花旅游节、杏子采摘节系列活动,催生农家乐45家(累计达到105家),接待游客27.74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1.14亿元;大力实施旅游富民工程,投资454万元建设了旅游厕所、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完善了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比如,2017年在唐汪镇举办杏花旅游节和杏子采摘月活动期间,共接待游客11.85万人次,收入达3890多万元,直接带动唐汪镇589户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为当地贫困群众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持续推进,在国家对深度贫困地区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实施下,全县水、路、房等基础设施瓶颈将得到有效破解,但由于特殊的县情实际,我们在脱贫攻坚中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短板弱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中面临缺技术的难题。养殖业方面,羊产业是我县贫困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目前全县羊饲养量达到160万只,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无法有效保障全县技术服务,导致养殖产业疫病防治、技术服务无法及时有效跟进;特色种植业方面,目前,百合、当归、黄芪等特色种植在我县试种成功,经济效益明显,种植前景广阔,群众种植愿望非常强烈,但最大的困难也是缺乏技术服务和示范推广体系,群众在试种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在产品品质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色林果业方面,林果产业也是我县的一项传统产业,花椒、大接杏种植面积广,群众种植效益好,但由于缺乏专业技术指导,无法进行系列产品开发和深加工,导致特色林果业种植效益低,制约了产业的持续发展。
2.在整个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链条短的问题。我县养羊、洋芋、花椒、大接杏等产业虽然有特色、有质量、有品牌,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产业链条短,只是以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产品附加值低,加工增值几乎是空白,导致整个产业效益不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产业增收的效果不明显。就拿羊产业来说,全县没有一家集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型龙头企业,致使价格波动比较大,市场竞争力不强,从根本上制约了羊产业的做大做强。
3.在技能培训中存在资源不足、效益不显的问题。全县大部分群众受教育年限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劳务致富普遍缺技术、缺手艺。目前,县上能够开展的技能培训项目单一,实训平台少,难以开展订单式和市场稀缺性技能培训,效益不明显,影响了群众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比如,在汽车驾驶B照培训中,群众报名人数多,但由于电脑操作和理论知识过不了关,最终拿证率低。
4.在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方面存在投入不足、缺资金的问题。发展特色养殖、林果、种植等产业虽然具有一定的传统特色优势,经济效益也非常明显,群众积极非常高,但由于农村融资渠道单一,信贷支持力度不大,扩大规模成本过高,产业发展面临缺资金、投入不足,难以做大做强特色富民产业。
三、意见建议
1.进一步加大旅游产业培育开发的扶持力度。东乡县是传统农业县,工业基础很薄弱,但自然、历史、人文等旅游资源很丰富,由于县域环境基本上没有污染和破坏,很多具有旅游开发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区域都保持了天然的原生态,这与当前全国上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高度契合,也是东乡发展旅游业一大优势。虽然近年来县上依托沿洮河、沿刘家峡水库区域得天独厚的山水人文资源,因地制宜布局打造旅游产业,初具规模,但由于缺大资金注入、缺大项目支撑、缺大平台宣传、缺大规模扶持,目前旅游资源深度挖掘不够、与扶贫的深度融合不足,发展的规模小、层次低,旅游助推脱贫攻坚的效果不明显。为此,希望进一步加大旅游产业培育开发的扶持力度,帮助指导县上完善旅游规划、招商引资等,做大旅游扶贫产业。
2.进一步加大养殖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东乡民族历来有养殖牛羊的传统和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东乡县在养殖方面逐步形成了以“千家万户分散养殖、联户合作规模养殖、致富能人规模养殖、异地规模养殖”相结合的模式,目前羊饲养量达160万只、牛饲养量达到6.9万头。但由于县内规模养殖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较低,加之至今没有一家牛羊肉大型加工包装企业,牛羊肉产品保质期较短、附加值不高、效益不明显,这直接限制了牛羊肉的精深加工和销售,导致养殖业一直做不大、做不强。为此,希望进一步加大养殖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帮助县上引进大型龙头企业,一方面,按照“企业+农户+基地”的模式,扩大养殖规模和养殖效益;另一方面,建立集“屠宰、加工、分割、包装、冷链配送、电子商务”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从根本上带动特色养殖业发展,实现千家万户增收目标。
3.进一步加大马铃薯产业的扶持力度。马铃薯俗称土豆、洋芋,是东乡县的特色富民产业,既有传统优势,也有资源优势,既是扶贫的主要措施,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常年播种面积在30万亩左右,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2,亩均产量在1600公斤以上,总产量在50万吨以上。随着马铃薯系列产品的开发,“东乡洋芋”、“东乡土豆片”以口感极佳、色香俱全而闻名遐迩,马铃薯种植效益在群众收入中的占比越来越高,成为千家万户实现增收的主渠道。但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问题是,缺乏精深加工企业,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导致整个产业效益不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产业增收的效果不明显。为此,希望进一步加大马铃薯产业的扶持力度,帮助县上引进马铃薯产品加工企业,在东乡县投资建厂,形成集加工、储藏、销售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真正使马铃薯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
4.进一步加大特色种植业的扶持力度。近年来,东乡县在南部关卜乡、百和乡等二阴地区试种成功当归、党参等特色种植作物,目前种植面积达到600多亩,亩均纯收入在2500-5000元左右,经济效益非常明显,群众种植愿望也非常强烈,但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前期种植成本较高,每亩种植投入达到2000元以上,严重制约了中药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希望进一步加大特色种植业的扶持力度,帮助县上引进大型龙头企业,采取“企业+技术+农户”模式,由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组织群众进行订单种植,最终实现农户和企业利益的双赢。
5.进一步加大劳动力输转就业和技能培训扶持力度。由于东乡族特殊的三孩生育政策,农村劳动力资源很丰富。全县年输转劳务8万人次以上,实现劳务创收10亿元以上,劳务输转已成为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最直接的途径。但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缓慢,自身吸纳就业能力较弱,严重制约着劳务输转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创收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希望进一步加大劳动力输转就业和技能培训扶持力度,帮助县上开展订单式培训,提供就业平台,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劳务致富。
6.进一步加大东乡美食餐饮业的扶持力度。东乡族群众对餐饮美食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近年来,县上大力实施东乡美食餐饮业“百千万亿”工程,即:力争用3-5年的时间,在全国百座城市,发展东乡特色餐饮经营店5000家以上,带动5万人创业就业(力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家庭户均1人),年创劳务收入20亿元左右。目前,全县从事“东乡手抓”、“东乡面点”和牛肉拉面的餐饮店有2400多家,餐饮从业人员3万人以上,餐饮业实现创收5亿元以上。同时,依托中石化公司定点收购、京东商城网上众筹活动、阿里巴巴阿里拍卖平台,拓宽东乡手抓、东乡油炸食品外销渠道,开启了电商扶贫工程,可以说,目前全县在东乡美食餐饮业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投入不足、群众融资难等等多种因素制约,产业效益没有实现最大化,希望进一步加大东乡美食餐饮业的扶持力度,协调争取优惠政策和项目资金,一方面对我县新开办的东乡美食餐饮店的农户,提供额度20至50万元、期限3至5年的全额贴息优惠贷款,另一方面,通过将东乡手抓、油炸食品等特色美食带入知名电商平台或打造特色网店等扶持方式,进一步提升宣传力和知名度,不断拓宽销售渠道,有效增加群众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