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在东乡的山梁上飞驰,山坡上星星点点的村落,在晨曦下显得很宁静。眼前一条新推出来的土路通向远方,这条路将这个偏僻的村子与外界联系起来。
汽车停在了一块较平整的地方,蹚着淹没了脚面的白土,再下一段坡,我们来到了苏黑村达柴社。山坡上坐落着一个院落,两间教室,一间宿舍和厨房,一面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3名老师和20名学生……这就是记者要去的达柴小学。
全州第三届道德模范敬业奉献楷模章宪元就是这所小学的代课教师,见到章宪元时,正逢下课,他正和孩子们在不大的校园里追逐玩耍,见到有客人来,他忙把记者请到宿舍。
章宪元在这里已经坚守了10年,月工资从300元到现在的1900元,送走了一个个因为艰苦而离开的年轻教师,但他却一直坚守在达柴小学,十年如一日,为东乡民族教育教学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孩子们要读书,走出山沟,需要我这个老师。”他告诉记者。
10年前,章宪元老师踏上了农村小学教育的“三尺讲台”。刚到达柴小学时,学校只有一间教室、一间宿舍,刚来的时候他也想转身逃离,但是看到孩子们渴望老师,渴望知识,渴望看到外面世界的眼光,他毅然决然的留了下来。十年当中,他挑战生活、挑战环境、挑战自我,克服了种种困难,默默守候着那简单而又执著的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理想信念。“他留下来后,我看到了这里美好的一切,孩子们对知识非常渴望,家长们也对我非常尊敬,我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学生的信赖。”章宪元告诉记者。
达柴小学坐落在两座大山之间,中间是一条深沟,连接农户和学校的沟里一条蜿蜒的羊肠小道,当地素有“摔死麻雀滚死蛇”之说。每当遇到雨雪天气,就无法通行,还有可能遇到洪水和泥石流等灾害,这使得学生们只能待在家里无法上学。这可急坏了章宪元,起初遇到这种情况,他和另一位老师就挨家挨户进行家访,苦口婆心地说服了家长,答应护送小孩按时上课。时间久了,家长们也放松了警惕,认为这样做不值得。无奈之下,章宪元就决定在雨雪天气亲自接送学生。从此,雨天的他身着雨衣,脚穿雨鞋,出现在学生上学必经的泥泞小道上;雪天的他在手持铁锹清理积雪、排除路障。有一个夏天,正是下午放学的时间,天降大雨,道路被雨水淹没,章老师就卷起裤管,硬是把20多个学生背了过去,送到安全的地方,自己却因此得了重感冒,但是第二天他还是按时出现在课堂上。
达柴小学是个三年制教学点,可只有两间教室,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天起,章宪元要在同一间教室里搞跨年级“复式教学”。为了做好教学工作,他始终坚持不断的学习,从参加工作开始,用两年的时间拿到了兰州大学自学考试大专文凭,继而又用三年时间,成功取得兰州大学自学考试本科文凭。
“我和章老师共事3年,他一有时间就看书学习,不管在学习上、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他都非常关心我们,对学生非常爱护,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新分配来的教师韩高伟告诉记者。
任教达柴小学期间,归返途中,从学校到乡政府所在地乘车,要步行十多公里,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在大山深处,缺水少电,食宿窘迫,信息不畅,形单影只。对此,他从无怨言。有一次学期末回家时,遇到大雪封山,章宪元和同校一位老师在厚厚的积雪和刺骨的寒风中结伴而行,不知经过了多少次的摔绊,三小时后到达龙泉集镇,他们鞋里已经浸满雪水。他刚到学校时,还没有水窖,吃水全靠向附近村民要取。2005年遇大旱,村里集雨水窖都很少存水了,经过几天的轮流取水后,村民也没有剩余的水给学校了,无奈之下,章宪元就到沟里取苦水饮用,就这样维持了十多天之久。
“章老师们已经来了十年了,我们这里条件不好,前面来了几个老师,看到艰苦的条件都走了,他还在教书,一次都没走,对学生们也教得好,家长们也很高兴,我们都非常尊敬章老师。”家长马伊俩斯告诉记者。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章宪元的辛勤劳动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在达柴小学任教十年中,100多名孩子顺利完成学业,升入到高一级的学校就读,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他的工作也得到了上级嘉奖,获得了包括县上和教育系统及学区的许多荣誉。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平凡工作,默默耕耘的无私奉献,章宪元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在“三尺讲台”上书写着自己的完美人生。(记者 刘刚林 见习记者 赵淑娴 )
上一篇:让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下一篇:记全州第三届道德模范郭存霞:诚信是她的人生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