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汪川,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清末就出过举人,唐汪回民小学是东乡族自治县最早的新式学校,由近代回族名人马福祥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至今已近百年。1988年,唐汪人以造福乡梓的精神集资建起了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在全州率先实现了“一无两有”,开创了以“捐资助学”为核心的“唐汪精神”,涌现出了11位被甘肃省政府表彰的“捐资助学”模范人物。原甘肃省委书记李子奇、副省长刘恕、省教委主任王松山等领导多次来唐汪回民小学视察,予以高度表彰。在百年历史沧桑中,为社会培养出了很多优秀学子,而其中的唐国璠无疑是杰出的学子之一,起到了开创性作用。
唐国璠,东乡族自治县唐汪镇胡浪村人,是目前唐汪回民小学可查的第一位大学生,也是第一位毕业于名牌大学--复旦大学的大学生。不但在教育上是唐汪的一面旗帜,其对子女的教育培养也在唐汪传为佳话。长子唐健曾任新疆克拉玛依市委书记、新疆石油管理局局长兼党委书记,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政工师。次子唐杰,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研究生,也是唐汪的第一位研究生,1988年考取美国南卡州大学博士研究生。长女唐莉莉毕业于中国电视大学,高级会计师职称。长孙唐晓宁,2001年毕业于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后,留学加拿大温哥华读硕士研究生。孙女唐蕾蕾就读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州立大学,研究生毕业。女婿陈金根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专业,高级工程师。外孙陈晓刚毕业于华东石油大学。回首唐国璠的求学和育子之路,对我们后人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现据唐国璠先生于2004年10月撰写的《近200年唐有良之家》所述,唐国璠于1924年9月出生在美丽的唐汪川,父亲唐永昌,母亲唐他氏。唐国璠为家中长子,母亲于29岁时去世时他年仅8岁。小时候社会混乱,唐国璠随家颠簸流离,背井离乡,至兰州、皋兰避难。小学是在本村唐汪回民小学上的,中学时期,因为三个姑妈一个姐姐在兰州,就在兰州上中学。初中在亲戚家住宿,高中大部分时间自己做饭吃。抗战胜利后,各高校回原址复校,招收新生,1946年,解放战争即将开始时期,唐国璠和两个同学一起从兰州搭车到西安,换乘火车到郑州,又转水路,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到上海。唐国璠同时考取了同济大学物理系和复旦大学数理系,最后选定复旦大学读书。在大学期间,正值解放战争时期,全国爱国人士和学生,反对国民党腐败政府的学潮此起彼伏,一个接着一个,使唐国璠受到影响,来往于进步同学之间,聆听了戏剧家田汉等著名爱国人士演讲,又参加民主晚会和学生游行。1948年底因为父亲患精神病,邀请上海交通大学的同学宴祖寿一同回故里探亲,由于甘肃学生中的特务告密,在乘飞机时,检查出同学们捎回的家信可疑而被逮捕,经受了一个月日夜无休止的审讯,在信中只检查出一些进步的语言,没有找到有关共产党活动的线索。此时正逢李宗仁上台,国共和谈,要求释放政治犯之际,将各大学被捕的爱国学生释放,唐国璠和同学由复旦大学校长章益领出。在一个多月的监狱生活中,不仅伤害了身心,也进一步认清了国民党做的最后的垂死挣扎,将走向无法挽救的死亡之路。
1950年唐国璠从复旦大学毕业,是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1950年2月在兰州西北中学从事教育工作,1951年2月调入西北石油管理局地调处、物探处计划科任副科长。1954年去玉门石油管理局,1957年2月调入新疆石油管理局,历任计划科副科长、调度科主任、生产办公室副主任;1975年11月调入长庆油田石油勘探局第三采油厂任生产科副科长,参加宁夏红井子油田的开发,1979年5月后历任长庆油田石油勘探局第三采油厂副主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1988年被评为高级工程师,1990年4月在西安退休。
唐国璠参加工作时,新中国刚成立,他怀着无限的激情,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抱着无限美好的愿望,走进了大西北石油行业的大军。在四十一年石油工业生涯中,主要在油田野外生产一线从事勘探、生产计划、技术管理和采油工艺技术等工作。在工作中不讲待遇,生活上因陋就简,努力为国尽忠,没有条件尽孝双亲,当父亲病重去世时,未能见上一面。长期在西北地区,工作条件艰苦,走戈壁、穿越沙漠、风餐露宿、风吹日晒,为西北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唐国璠在《近200年唐有良之家》中说,知识分子命运受时代影响,有时高歌前进,有时心惊胆战,取决于政治环境。他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受到调查,“文革”中又因为是地主出身和坐过国民党监狱,受到迫害。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工作的热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光辉的照耀下,人们精神焕发,虽然地理环境很差,条件很艰苦,供应不便,设备陈旧,难度大,困难多,但政通人和,心情舒畅,没有政治压力,干劲十足,经历新井投产,注水开发,到高含期不同的开发阶段,为完成原油任务,使油田投产,油井增产,做了很大努力。发展了沙石油田中高含水期,酸化增产技术,高含期采用大面积的深抽技术,对油水层间的薄油层限排及砂量压裂增产技术,提高注水压力,改善吸水剖面,增加吸水厚度,提高驱油效率等技术,见到很好的效果。针对油田不同的开发阶段,他主动提出多项科研课题并亲自承担项目研究和组织实施,取得了高含水层内挖潜投球造压增产工艺技术、地面和井下防垢及井下防腊配套工艺技术、低渗油田配套增注工艺及磁化技术在油田的应用等10多项技术成果,多次获得长庆油田石油勘探局科研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为抬高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效果和提高原油产量做出了突出和重要的贡献。获得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老有所为的奖励。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庆油田分公司党委组织部在悼词中评价道:唐国璠同志以德立身,具有很强的奉献精神。在长期的工作和管理岗位上,他对年轻技术工作者言传身教,倾心培养,关心成长。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同志在他的带领和帮助下,逐渐成长为长庆油田的工艺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不少同志走上领导岗位。他以卓越的成绩,连续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科技工作者,深得组织的好评和同志们的尊敬。唐国璠同志秉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胸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崇高使命。他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他生活简朴,艰苦朴素,为人忠厚,襟怀坦白。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和畅达乐观的作风,深深地影响着身边的同志和同事,他对工作、事业和人生充满激情的态度和精神,激励了油田新的建设者。在40年的工作生涯中,唐国璠同志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终于他所热爱的石油事业。他一生充满爱心,爱亲人,爱同事,爱朋友。他在病重住院治疗期间,仍然关心关注长庆油田和采油三厂的发展,为油田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唐国璠同志的一生,是扎根一线为克拉玛依油田和长庆油田发展拼搏奋斗的一生,是兢兢业业为祖国石油事业忠诚奉献的一生,克拉玛依那方土地不会忘记,宁夏那片油田不会忘记,长庆那片热土不会忘记。
唐国璠自己说,他对家族最大的影响是改变了几代人面朝黄土背朝天,以及没有文化的落后局面。唐国璠在谈到自己如何由一个农村孩子成为名牌大学大学生时,他总结说,他的爷爷辈比较重视教育,在苦难层出的情况下,不放弃家族振兴的希望和对儿女教育的责任,不管家中有多大困难,发生多大灾难,千方百计让子女多受到文化教育。因而唐国璠父辈四人,其中三个均有学历,这在旧社会的农村是极为难得的。唐国璠一是看到年富力强的乡亲们没有文化的困难。另一方面,受三姑妈家赵文霖表哥的影响,学习优秀,令他十分羡慕,读书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经济上,家里有几十亩地兼做着小本生意,不是很贫困,上大学时依靠边疆学生的奖学金完成了学业。
据唐国璠在老家的侄子讲,老人一生正气,嫉恶如仇,脾气很大,对家族中好学上进、勤劳工作的孩子,很是喜欢,赞赏有加,对于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孩子,则是严加斥责,甚至是当面责骂。老人也对家族充满责任感,亲戚家族中有病有难,特别是上学有困难的,他都尽力接济。他自己生活简朴,一贯反对铺张浪费,对属下工作要求严格,提拔重用工作踏实的。有农村出来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大学生,刚领上工资就开始讲究吃穿,他看见就批评说:“领工资了,应先想着父母的生活怎么样了,多回家孝敬孝敬父母,怎么能自己先享受呢?”唐国璠的一生是充满活力与爱的一生,在他生命的危重时刻,心中还想着地震灾区的同胞,并捐款献上了自己的一份爱心,所有知情的人也将永远不会忘记。
唐国璠在家族中是承前启后的一位,不但没有辜负父辈重视教育的期望,也让子孙继承和发扬了这种重视教育的传统,对几个子女的管教也是尤为严格,也尤为成功,子孙辈人才蔚起,更上一层楼。在家谱结尾处,唐国璠留给后人的家训是:1、吸取祖辈们的风范,总结父辈们走过的不幸的教训,读书做事,把做人放在首要位置,养成好品德,有了好的做人素质,才可能取得事业的成功。2、今后代代后人,力求多读书,明道理,与时俱进,人人自食其力,钱多不骄,无钱不馁,正正当当做人。3、走入社会,刻苦工作,认真劳动,处事长远着想,决不可计较一时一事之得失,为人大度,永保身心健康。4、唐汪川自明代回汉同村,特别是唐氏家族,同属一根,纯属骨肉关系。虽信仰不一,不以信仰划界,应以血脉相连,加强团结,相互信任,力求共同发展。5、按始祖留下的风范,家族相互团结,加强凝聚力量,取长补短,相互帮助,把以劳动为立业之本,待人以诚为信的好品德,代代相传,使唐有良后代,代代永走向正确之路。6、历史实践中反复证明,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有成就正正当当的做人,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能溺爱。不论家境富有或贫穷,在成长过程,以及在求学时期必须受到艰苦的锻炼。从中国历史上的有名人物,还是世界上曾出现过的那些精英人物,均在艰苦的环境中受到一定“磨砺”而成了才。俗话说:温室中的鲜花,经不起烈日照晒,常年不衰的青松,经得起暴风骤雨袭击。唐健、唐杰到现在虽没有多么宏伟的业绩,但他二人在社会能立足不应质疑,他二人是从小在艰苦的道路走向现在,万望占字辈的弟兄们,以及现在正在成长致字辈的下一代,要十分重视这一问题。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唐汪人最大特点是家乡自豪感强,对唐汪川的深深眷恋是每个唐汪游子共有的情结。唐国璠也不例外,在自传中对故乡唐汪川充满着深厚的感情,写到“东乡县所属的唐汪川与其他所属的地方比,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较为优越。由于洮河流入唐汪川境内冲击而形成了平川,又有洮河水的保证,成为五谷丰登、桃李满园的水乡之地,是东乡县乃至全州长期以来的一枝独秀,也是临夏州的顶尖乡镇”。唐汪川“每逢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禾苗茁壮,真是‘杏花怒放引蝶蜂,桃花争艳一片红,梨花含苞喜游人’,既有江南景色,也有北国风光”。
唐国璠的老伴刘步芳,娘家锁南刘家,嫁给唐国璠后,丈夫在上海求学、兰州工作,她自己领带两个孩子在唐汪川耕作生活,唐健、唐杰兄弟也在美丽的唐汪川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据唐国璠在家乡的侄子讲,老人在世时,每隔2-3年就和老伴回来一次,退休后增加到每年回来一次,多是清明时期,在家住一周左右。唐国璠和老伴每次从西安回家,都是自己坐火车到兰州,然后再坐班车到唐汪,从不惊动单位接送。唐国璠于
作者简介:范景鹏,男,(1982-),山东阳谷人,毕业于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法学博士;甘肃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2012年4月挂职任东乡族自治县唐汪镇党委副书记。
上一篇:东乡县组织开展“文明餐桌”行动 下一篇:平民英雄不平凡——记全州第二届见义勇为道德模范崔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