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汪类型旋纹双大耳罐
发布时间:2015-10-20 浏览次数:7819 来源:东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站
素有“彩陶之乡”美称的临夏地区是中国最早开展远古文化考古的地区之一,曾是西北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寺洼文化,彩陶文明经历了产生、发展、繁荣、流变到衰落达3000多年的漫长过程。距今3400年——2700年左右的辛店文化则是原始先民古羌族创造的文化。其中,辛店文化唐汪类型是个非常特殊的文化群体,是一种很有地域性的彩陶文化类型,该遗存主要分布在甘肃的临夏地区和青海东部的湟水流域。1956年春,东乡族自治县唐汪乡胡浪村以西的洮河西岸第三台地上植树时发现陶器残片,多为加砂粗陶。同年,由文化部、中国科学院联合组成的黄河水库考察队通过考古调查,把唐汪乡胡浪村第三台地命名为唐汪遗址,唐汪类型也由此以该地地名定为一种文化类型。
唐汪类型旋纹双大耳罐,罐高19.6厘米,口径11.6厘米,腹径13厘米,底径6.6厘米。泥质橙红陶,撇口,长束颈,斜肩,腹下垂,平底,口腹间饰双大耳,耳长,截面呈三角形。着红色陶衣,施以黑彩。颈、肩、腹主题纹饰为相互间套的旋纹。1984年东乡县龙泉乡苏家湾出土,现藏于临夏博物馆。该陶器体形匀称、别有风味,独具特色,在其他彩陶文化中少见,其主要特点为:陶质较粗,表面稍加以打磨,但不泛光,彩陶表面满施一层红色陶衣,用黑色绘以旋形纹、在颈部上方绘有水波纹,并在双大耳上部饰斜线纹。通过该器物体现出一些之前于唐汪类型的其他彩陶文化缩影。比如器型,继承了齐家文化特有双大耳罐造型的一部分;而纹饰大量运用马家窑文化彩陶中常见的旋形纹。这种文化元素传承运用,使得唐汪类型的器物显得独树一帜,也体现了几种彩陶文化在临夏州境内的延续。
唐汪类型陶器虽出土量较少,但其特有的彩陶文化类型为研究史前彩陶文化依存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魏元彪)
上一篇:璀璨的林家遗址 下一篇:杏花映红了姑娘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