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堂,书粉墨人生;家贫如洗,然桃李芬芳。热心于民族教育事业的女教师——马兰,执着的坚守在甘土沟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解读着东乡人民热爱教育,重视教育,渴望能从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换来东乡人民构建和谐东乡的信心和全县各项事业发展的春天。
她的事迹引起了省州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连续几个天,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西部商报、兰州晨报、甘肃电视台、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等众多省州主流媒体对她进行了深度采访报道。
马兰扎根山区,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爱岗敬业的先进事迹,在大山深处的东乡族自治县传为佳话。马兰任教15年来,年年受到县上的表彰奖励,先后被评为东乡县优秀教师和东乡县骨干教师,并被评选为陈香梅基金会优秀教师。马兰在1993年8月东乡民族中学毕业后,受聘在家乡的赵家小学当了一名民办教师,一干就是10个年头。2003年,基于整县“普初”的需要,东乡许多无校村创办了教学点,她不顾家人的反对,自愿从赵家小学调到偏僻的甘土沟教学点任教。为了不耽误孩子们学习,马兰在露天地里给学生上课,没有桌凳,她把自家的木凳拿来让学生们坐;没有黑板,她把自家的门板拿来写字。当时,作为一名民办教师,每月只拿164元的工资,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经过再三考虑,她决定捐出承包地1.6亩,自筹木材、资金,修建甘土沟教学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土地对一个农民家庭来讲,的确是命根子。对于一个人均耕地1.5亩,只有两间土坯房,两个窑洞, 6张口吃饭的家庭来说,捐出承包地,自筹资金建学校,这意味着什么?这个消息一经传出,村里一片哗然。为此,她硬是说通了公公婆婆,说服了丈夫,全家人一起动手修了4间简陋的教室,解决了学生上学的后顾之忧。 由于当地群众生活困难,一些家庭无力承担课本费、杂费等(当时还没有“两免一补”政策),学生的入学率不高。马兰就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购买了课本、作业本、铅笔等发给贫困生,使他们圆了上学梦。马兰家境贫寒,每月也只有164元的微薄工资,但她对自己的学生总是热心相助,不时买来作业本、铅笔等学习用品,送到贫困生手中。每天中午,她都替孩子们烧开水,陪着孩子们一道啃干馍。她还学会理发的手艺,时常给孩子们梳头理发,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母亲般的深情和慈爱。连年来,甘土沟教学点语文、数学双科合格率均在山区同类型学校中名列前茅。由于当地群众文化水平落后,个别家长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不高,因此,马兰主动找村干部和家长宣传、动员,给群众讲述学习文化的作用和好处。有一次,一个老大爷拿来一封信让马兰念,马兰叫来这个老大爷上二年级的孩子念。有些不会读的字,马兰在一旁指导。看到小孩子结结巴巴读完了信,老大爷笑了,逢人就说:“丫头、尕娃,读了书才是好娃。”有一天,一位女生没来上学,马兰老师马上家访,当了解到家长准备不让女孩上学,让她在家做饭干活时,马兰老师急了,她一边给这位家长讲述男女平等的道理,一边帮助群众解决眼前的困难。马兰老师情真意切的劝说,终于断了不让女孩上学的念头。从中,马兰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东乡族女孩子接受义务教育,一要加强宣传动员工作;二是培养学生勤奋上进、知书达理;三要使学生会操持家务,缝衣做饭,否则,很难顺利读完小学、初中。于是在教学空隙,马兰老师加强了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培养高年级女生如何做饭、做馍、炒菜、缝制简单的衣服。马兰老师说:“书没念好,活又不会干是眼下很多家长不供女孩上学的难题。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解除后顾之忧。”
多年来,甘土沟教学点语文、数学双科合格率在山区同类型学校中名列前茅。 由于马兰敬业爱岗、爱生如子、爱校如家、以苦为乐的工作态度以及取得的突出的工作业绩,多次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表彰奖励,曾获“陈香梅基金会优秀教师”,被评为“东乡县优秀教师”和“东乡县骨干教师”, 被评为甘肃省第八届“十大杰出青年”之一。